close

「沒感覺假裝有感覺,比有感覺假裝沒感覺難。」

f_14829877_1.jpg

等了兩年,錯過再錯過,我終於看到這部電影了,卻在看完之後覺得自己像是被重重打了一巴掌。「巴掌理論」是我認真看了幾年電影後自己提出了一套說詞啦:覺得一部電影最高的境界是看完後覺得自己被賞了一記耳光,隨後又像被緊緊擁抱那樣溫暖釋懷;其次是看完後大徹大悟,像被一巴掌打醒。《單身動物園》兩者都不是,它比較像是我很開心說著自己的理想,卻莫名其妙被素未謀面的人打了一巴掌,讓自己有那麼一瞬間覺得信仰好像崩潰了。希臘新銳導演尤格·藍西莫多數作品都屬於毀三觀的風格,這部《單身動物園》前半端也是如此,到後三分之一時卻開始讓人感受到一點希望,最後又急轉直下、挑釁地告訴你:「你他媽太天真了。」

電影裡的世界觀十分簡明,就是單身男女必須被送到郊區酒店,並在45天內找到伴侶,否則會被變成自己指定的動物然後野放。沒有太過龐大的社會架構或對形成背景多餘的敘述,讓這個荒誕的規則在故事中反而顯得好像挺合理的,雖然也有看過的朋友說這是執政者失能造成的後果,但我認為這是過度解讀了。在主要的世界觀之下,還有一個違反這個世界法則的群體存在,從酒店逃進森林裡的他們和酒店裡的人完全相反,不允許男女之間的互動、不接受結交伴侶,所以幾乎看不到成員有任何交流,當然,除了男女主角。兩位角色讓這兩個不同場域、不同價值的群體牽起了關係,也讓這兩個鏡像存在的共同點開始浮現。其實酒店和森林裡的人雖然在行為模式上大相逕庭,卻都害怕謊言、害怕背叛、渴望找到相似的伴侶;然而就在我以為故事的真諦是「真正需要陪伴和幫助卻被阻止才更能遇見真愛」時,結局又完全顛覆了我在前面建構的信心。

8e956e229287d277-990x516.jpg

《單身動物園》怪異的氛圍除了來自劇情本身,演員的功力也絕對功不可沒。片中所有演員幾乎都不帶任何表情的表演讓它變得獨樹一格,不是因為毫無情緒,而是因為那些情緒可以透過這些「毫無表情」來傳達,尤其柯林法洛略帶哀愁又純情的臉,還有Lea渾然天成的厭世神情,在劇情和急促、詭譎卻寧靜的類似老恐怖片的古典小提琴配樂相輔相成下,撐起了整部電影。另外,片中有些橋段實在是讓人看了坐立難安,例如酒店裡一位男士被發現打手槍而受到的「吐司機烤手」懲罰,或是森林中逃亡者在夜裡聽著不和諧的電子音樂並用著詭異的姿勢獨自跳舞,也算是成就《單身動物園》特殊的格調。

The-Lobster-900x516.jpg

電影剛上映時因為太多事要處理,就沒有進戲院看;第二次機會是當時交換學校附近辦的露天影展,卻又礙於書讀不完而作罷;第三次已經是隔年(2017)在電影館的影展,我因為太晚買票再次和它失之交臂。最後我自己租片看完了,那一晚我很不想接受自己竟然有點認同電影半開放式結局傳達的價值觀,而對於那個結局我的解讀是「世界上好像沒有真愛」。也許在那個世界裡單身是有罪的,但最可怕的其實是沒有追求真愛的機會和本錢吧。輾轉反側了一晚,我還是決定變成一條午仔魚。

arrow
arrow

    janekuo1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